寶寶剛出生是如此的柔軟,無自主能力需要爸爸媽媽的照顧,而經過兩三年的時間,就可以自己跑步、講話、表達自己,這一段奧秘的旅途,我們可以看到每一階段孩子的成長發展,但哪些動作是寶寶在此年紀該做到的里程碑呢?
我們一一介紹孩子平均的月齡發展
- 0~ 3個月
此時的寶寶又被稱為還在第四孕期,吃睡作息未固定,也是父母最辛苦的時候。他們脖子由軟到了3個月慢慢變硬(趴在爸媽身上可以抬頭約60度),而聽覺是有反應的,眼神也可以追視,逗他會笑。睡眠作息,預期可分辨晝夜,白天小睡不超過3小時,夜晚大睡4~6小時。 - 4~6個月
開始會翻身了,在扶著的狀態下可坐著(坐在爸媽大腿上靠著), 此時也有抓東西就口的能力,所以副食品可以嘗試介入。會發出咿咿呀呀的聲音表達(喜好) - 6~9個月
此時的孩子, 粗動作的進步幅度大,從翻身,坐得穩,到匍匐爬行(或是高跪爬),也會抓握玩具敲打。爸爸媽媽開始要準備地墊、圍欄和玩具,居家安全也非常的重要,因為寶寶翻身墜落,或是頭撞到桌椅都是此時常見的意外事件。 - 9~12個月
開始會爬行,扶著站立,甚至放手站立;而細動作可以雙手並用玩玩具,可以用手指抓取細小的東西而非手掌抓取。也開始會有物體恆存的概念,所以認人、認生、分離焦慮也大多在此時發生。
表達能力越來越好,會有手勢(要求抱抱),也對自己的小名有反應。
這個時候的寶寶實在很可愛。 - 1y~1.5歲
一歲之後,脫離嬰兒期,除了主食從奶類轉為固體食物之外,開始會放手走,到一歲半左右是會走得穩並且能在平地小跑步。手的功能更加精細,比如能轉開蓋子,用拳頭抓筆亂畫。
最大的成長進步是說話,從咿咿呀呀的外星語開始有MA ,BA, TA等聲音,也聽得懂簡單動作指令,比如拍手、拜拜、給我。到了 一歲半應該可以說有意義的詞彙(比如對著媽媽叫媽媽,而不只是只發出MAMA的音)大約5個,比如:爸爸、媽媽、捏捏(奶)、車車。 - 1.5y~2歲
走路很穩了,觀察重點為他的步態是否正常,如果仍會腳寬大於肩寬或是手需要張開才能保持平衡,那可能有張力過低的現象。
精細動作比如翻硬頁書,疊兩塊積木。
認知語言部份,能指認五官在哪裡,講有意義的詞彙大概10個以上。大部分都能溝通,跟他講甚麼他都能懂。 - 2~3歲
可以雙腳離地跳躍,牽著或扶著上下樓梯。功能性動作是可以獨自使用湯匙舀起食物放入嘴巴,我們能夠允許食物少量撒出,所以照顧者不要因為害怕髒亂而剝奪孩子練習的機會。
社會發展部分,會有假扮的玩法,同時也能共感別人的情緒,比如別人在難過生氣的時候,會有關注的反應,如果沒有,可能要評估是否有自閉的可能。
要特別提出來的是情緒發展部分,2 歲多的孩子,可能因為情緒表達開始變得複雜,但無法精確表達,往往會因為不如他意,而反應激烈的大聲吼叫、亂丟東西、甚至在地上打滾或咬人踢人
是因為幼兒急於展現自己的獨立能力,卻每天都發現自己能力不及所帶來的挫折與無奈。也是為什麼我們會說2歲多的孩子豬狗嫌,甚麼都”不要不要”。
此時照顧者盡量保持心情穩定,幫助孩子說出他們的想法,比如”你是因為拿不到那個東西在生氣嗎?” 更能讓孩子了解這些情緒,和如何表達自己。 - 3~4歲
粗動作我們可以看的是單手過肩丟球,大都能丟超過2公尺的距離,精細動作積木已經可以排成”田”字的立體形狀。
社會發展方面,可以和同儕一起玩,能遵守遊戲規則,漸漸能知道社會運作的方式(比如出門前要穿鞋鞋、吃飯前要洗洗手)
(以上分類非兒童發展篩檢量表的分類)
最後提醒大家,國健署從113年7月開始推動兒童發展篩檢,由兒科醫師來做理學檢查、行為觀察的標準化篩檢量表,希望能幫助爸媽理解孩子的發展里程碑及是否需要轉介做早療,都是政府補助的計畫無須另外付費,爸爸媽媽能把握機會,和兒科醫師一同了解孩子吧!